论我国民本经济的发展 |
|||
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副教授 黄元元 《经济管理》2005年第9期 |
|||
[内容提要]民本经济是以民为本,民有、民营、民享的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人经济、合伙经济、合作经济、合股经济等,其主体是私营经济。发展民本经济的理论依据是经济自由发展论、民众创造历史论、产权资本公众论。发展民本经济对于提高经常效益、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国有企业改革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国有经济占主体的东北三省经济数据和民本经济发展快的浙江、江苏进行了比较,提出了我国发展民本经济的思路。 [关键词]
民本经济 理论依据 发展思路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从1982年12月修改宪法第一次承认“个体经济”合法地位——“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到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肯定“私营经济”的作用——“公有制经济的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再到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私营经济从“补充”地位上升到了“重要组成部分”,乃至2004年3月修改宪法明确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这几个发展过程一直都涉及到我国“民本经济”的发展。什么是民本经济,发展民本经济的理论依据和必要性是什么,怎样发展民本经济,本文将作一定的探讨。 一、民本经济的含义 “民本经济”一词,最早由湖北省十堰市人民政府研究室严炳洲1996年在其出版的《民本经济论》中提出①。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研究民本经济的文章增多。至今为此,对民本经济的解释概括起来有以下三种: 1.国体性含义。其解释与“表明国家根本性质的国家体制”②结合在一起。认为,我国历史上从原始社会到今天有三个“本”③:最初是“皇本”,国家是皇族、贵族主导一切;后来是“资本”,即资本主导一切;再后来是“人本”,即人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社会主义社会,广大劳动民众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管理的基本主体、基本动力。而我们这么多年以来,先是“国家本位”,也称“官本位”,后是“企业本位”,现在要转化为“民众本位”④。笔者认为,奴隶社会是“王本”,封建社会是“皇本”,资本主义社会是“资本”,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民本”。则民本经济是国家代表广大劳动民众根本利益,以民众为经济发展和管理的基本主体和基本动力的经济。 2.模式性含义。即从民本经济的内容、形式及其经济体制等方面解释其含义。认为,民本经济以广大劳动民众为基本主体,以劳动民众自我创业、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平等竞争为特征,以民间所有、民间积累、民间投资、民间经济为主要经济方式,以国家宏观调控、监督引导、主动服务为基本保障,以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为主要分配方式,以富民强国、共同富裕为基本目的经济,其公式如下⑤: 民本经济=民众自我创业+市场机制调节+政府宏观调节=社会主义市场=共同富裕 3.定义性含义。即从下定义的角度界定民本经济的内涵和外延。认为,民本经济“是以民为本,民有、民营、民享(人民公享)的经济⑥,包括个体经济、私人经济、合伙经济、合作经济、合股经济等⑦。“民本经济的主体就是私营经济⑧,其本质是还权于民,尊重私人、私利、私产、私权、私为的个人市场权利⑼。但笔者认为,民本经济的概念要高于或广于私营经济,它不仅包括私营经济的全部内容,还包括政体、制度、模式等。 二、发展民本经济的理论依据 1.以经济自由发展为依据。英国的亚当·斯密早在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著作中就倡言经济自由,认为经济应排除一切干涉,实行自由主义。他猛烈批判了当时占经济学主导思想的“重商主义”。认为重商主义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对外实行出超贸易,进行贸易保护等,都是错误的。他提出,政府要保护私有财产,保障自由的经济制度,对外应进行自由贸易,实行国际分工,互通有无,等等,这些都可以促进生产力提高⑩。亚当·斯密的自由经济思想对经济学理论建设及经济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变革作用。需要指出的是,亚当·斯密是从人是“经济人”的假设出发,提出了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后来,梅奥等人从人是“社会人”的假设出发,提出了人际关系理论和行为学理论。再后来,莫尔斯和洛希等人从人是“复杂人”的假设出发,提出了“超丫”理论,主张管理因人而异,权宜应变等。这些人本假设理论都是建立在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的基础上的。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讲,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可以称为“人本经济”⑾,但不是真正的“民本经济”。我国计划经济时代的“官本经济”,政府干预企业的政企不分的高度集团经济,必须要被民众自由发展的经济所代替。因为“民本经济是自由经济”⑿。“现代市场经济最本质的是经济自由,最根本的动力是经济自由带来的”⒀。 2.以民众创造财富为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⒁。这是无产阶级民本思想的理论基础。列宁说:“全人类的首要的生产力就是工人,劳动者”⒂。马克思说“以人民为本质”⒃。可见,人民群众是首要的生产力,是历史的创造者,是财富的创造主体。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的政府,必须依靠人民群众,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毛泽东同志说:“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江泽民同志说:“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邓小平同志说,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民本经济就是“按人民自己的意志、人民自己的力量来创造财富,配置资源,是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⒄。 3.以资本的“三化”为依据。一是以“资本的社会化”为依据。马克思在论述股份制时指出,“有了生产规模的惊人的扩大,那对个人资本来说是不可能的”。“建立在一种社会的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并以生产资料和劳动的社会集中作为前提的资本,在这里直接取得了社会资本(即那些直接组成公司的个人资本)的形式,而与私人资本相对应”。可见,资本的社会化是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张,个人资本会启动融入社会资本。个人资本社会化后,就不再具有私人资本的属性,而成了社会资本的一部分,则资本的社会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会更有效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二是以资本的人格化为依据。资本的人格化是指资本归属于一定的人。民本经济启用的是民间资本,则民众有民有、民营、民享的人格权利,用新修改的宪法来说,“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承认资本的人格化就得保护民间资本,发挥民间资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的作用。三是以资本的产权化为依据。产权包括所有权和所有权权能两个方面,所有权权能是指所有权派生出来的对财产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等权利,其实质就是经营权⒅。资本的产权化是资本归属、资本经营和资本收益一体化的运作方式。民本经济是集所有权和经营权一体化,按劳分配和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个人资本和社会资本相融合的经济。 三、发展民本经济的思路 1.引导民间资本进城市。应多注重乡村资本进城市。因为城市人多少年来都依赖着国有企业或有个固定工作,缺乏创业思想和精神,当然,有的城市人不这样。乡村农民总的讲,能吃苦,肯干,他们有开拓创新的精神,有“农村包围城市”的气概。笔者通过对江苏省、浙江省部分民营企业的调查分析认为,江苏省苏南、苏中私营经济和浙江省民营经济大多从乡镇企业、农村个体经济中发展起来的,江苏省、浙江省重视人的思想观念转变,民营企业的发展势头强劲。 (1)江苏苏南资本积累扩展模式。例如,苏州吴江市(县级市)横扇镇农民先是羊毛衫手工加工,发展为机器加工,再发展为丝稠针织,有织布厂、针织厂,能印花,能绣花。还有的先搞个体运输,资本积累大了,再搞电缆厂,等等。苏州市木渎镇仅34.5万平方公里,5.38万人口。2003年平均每天增加一个私营企业,吸引民间资本超过5亿元。全镇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累计达到2769户。2003年私营企业销售额、资产总额、上交国家税收分别占全镇的70.7%、29.01%和62.56%。全镇来自私营个体经济的总收入达2.5亿元,农民增收的70%以上来自民营经济(25)。 (2)江苏苏中资本渗透扩展模式。江苏省通州市农民进城办企业有三种方式:一是积累资本到城市办企业。比如,先买卡车搞运输,有了资本进城办企业。从搞手工绣花发展到机器绣花,再到电脑绣花,一步步做大。二是利用“关系户”进城创业。比如,有的农民进城搞小商品交易。先制作加工小塑料袋,慢慢发展成印刷商标、图案乃至布料花纹等,利用农村富余劳动力和低廉的人工成本,不断发展壮大。三是进城租房办实体。比如,在城市租房办商店,租场(地)推销农副产品;还有的租房卖服装,而把服装厂办在农村家中。一句话,农民到城里转几圈,城里缺什么就干什么,城乡密切结合,不仅形成了城乡经济一体化的良好局面,而且促进了城市企业改革和经营机制的转换。 (3)引导民间资本进城市的关键在于转变人的思想观念。在引导民间资本进城市的过程中最根本的是要转变人的思想观念。浙江温州人、台州人、宁波人在发展民营经济时所体现的创业精神和作风很值得学习。他们“白天当老板,夜里睡地板”,“老乡变老板,集市变城市,农民变居民”。江苏省苏南、苏中人的“创业闯市场,干事干老板”的精神也值得宣传和提倡。要从思想上彻底改变不适应民本经济发展的观念,真正营造成一个“以民为本,全民创业”的环境。 (4)引导民间资本进城市的途径和措施。如何引导民间资本尤其是乡村资本进城市呢?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①应作出规定,农民只要拿出3万元资本进城,就应该允许办企业、事业及服务业,并变过去的“进城打工”为“进城当老板”。 ②对进城创业的农民提供各种方便和支持。有的应给予一定期内的税收优惠;银行可根据进城创业的农民给予投入资本金的40%~60%的贷款;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税务部门等在农民办实体时应大开方便之门,千万不要设置障碍;要认真执行国务院办公厅2003年9月17日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意见的通知》精神,对进城办实体的农民孩子入学等要和城市的孩子同等对待,不得加收“借读费”等;办实体的农民购买住房、租用住房都要和城市居民同等对待;等等。一句话,要改革户籍制度,取消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之称,一律统称“居民户口”,与此有关的各种不适应民间资本进城市的规章制度统统取消。 ③在城镇建立产业园区或商业圈,修建公路,把农民的资本引入产业园区或商业圈,并为在其供产销方面提供交通方便。 ④对于有特色,与农林牧副渔深加工有关的产业要给予一定的政策或财政资助,变过去的“扶贫”为“助业”。这是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推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转换的重要途径。 2.对国有中小企业进行产权改革,实行管理层收购。管理层收购,在国外简称MBO,即Management Buyout。Management的含义是:经理、管理人员的意思,可以统称为“管理者”,Buyout是指通过购买一个公司的全部或大部分股份(shares)来获得该公司控制权的情形。MBO译成中文是“管理者收购”或“管理层收购”,其含义是公司管理层为了控制所在公司而购买该公司股份的行为。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先是以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为依据,以解决政企不分的问题。然而,这又形成了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的局面,一方面,企业经理人比政府的官员所有者代表拥有更多的经营技能和内部信息,将企业控制权交给了经理人,可以发挥潜在的效益;另外一方面,因经理人对企业财产不具有所有权,由此而导致了决策失误,使所有者蒙受损失的现象大量涌现。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国有企业改革进入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阶段,现代公司制度大量涌现,有关公司治理结构的问题逐渐被理论界所重视。国家试图通过一系列制度的安排,在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建立一种既有激励又有约束的制衡机制,比如,将经营业绩同经营者年薪挂钩,试行股权期权等。这样,我国从提出“两权分离”,到“两权制约”,再到“两权联盟”,使得提供物质资本的所有制者同拥有经营权的经营者在利益上趋向于一致,这为管理层收购提供了直接的依据。 实行管理层收购的方式有七种:①投资收购。即管理层人员出资成立投资公司,再将投资公司的资产注入企业而达到收购控制企业的目的。②引资收购。即引入业主资金收购和引入债主资金收购控制企业。③配股收购。即管理者出资,企业相应给予配股而达到收购控制企业的目的。④借股收购。即管理者在出资的同时未能达到控制企业目的时而向企业“借钱”收购控制企业。⑤补贴收购。即国家或政府适当给管理者补贴资金而收购企业。⑥破产收购。即对符合破产条件的企业,在实行破产时让管理层收购破产企业。⑦干股实股收购。即管理者在出资(实股)的同时,企业给予期股(干股)奖励而收购企业。 通过管理层收购中小企业,管理层就能够控制企业或对企业有重大影响,则“个人资本”的比重应会上升,从而中小企业良好的经营机制就会建立。 3.抓典型,宣传私营企业的先进事迹,掀起学习私营企业家的创业精神的高潮。应在现有私营企业中,找出几个艰苦创业,经济效益好,发展前景好的单位,请这些单位的创业人介绍经验,并宣传他们的事迹,这对调动民间资本稿私营企业有很大作用。政府还可以重奖有突出贡献的民营企业家,让其在社会上产生良好影响。 4.加大出口,组织劳务输出,以外带内。2002年,东北三省出口额共计161亿万美元,仅为江苏省出口额385亿美元的42%,为全国最高的广东省出口额1185亿美元的14%。而江苏省苏南五个市区2002年合计出口333亿美元,是东北三省的2倍。在这些出口额高的省市,民营企业出口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例如,浙江省温州市民营企业外贸出口占整个外贸出口额的95%以上(26)。发展外向型经济,除了出口货物外,劳务输出也很重要。浙江温州市有200多万人在外经商办企业,其中跨出口国门的有50多万人(27)。在发展民本经济的过程中,应该把搞好出口和劳务输出摆在重要位置,它能够带动内地经济的蓬勃发展。 5.发挥高校作用,积极培训民本经济发展所需人才。农民的文化水平较底,但他们肯吃苦、肯冒险、肯学习,只要有环境气候,他们会不断提高文化水平的。浙江民营企业家起步时文化也不高。浙江私营企业家老板70%初中以下学历,80%出身农民,他们在干中学,学中干,理论实践密切结合,产生了良好效果。各地要充分发挥当地高校的作用,举办各种专业技术培训班,学校应和企业、乡镇结成联盟,将人才培养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做,为民本经济发展培养造就各种所需人才。
注: ①严炳洲《民办经济论》,中国商业出版社1996年第13—14页。 ②《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第482页,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③⒃唐丰义“抓住制度本质,客观描述经济现象”,中国市场经济论坛2002年9月28日第61次会议发言。 ④⑿严炳洲“中国民本经济之我见”,《理论月刊》1998年第10期P37、P38。 ⑤⑾李兴山“民本经济论—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管理观念的根本转变”,中国市场经济论坛2002年9月28日第61次会议发言。 ⑥⒄高尚全“发展民本经济:民有、民营、民享”,中国工商时报2002年3月13日。 ⑦杜润生“民营经济还有巨大发展空间”,中国市场经济论坛2002年9月28日第61次会议发言。 ⑧张厚义“中国民本经济的发展状况”,中国市场经济论坛2002年9月28日第61次会议发言。 ⑼韩宝江“深入探索民本经济的本质”,中国市场经济论坛2002年9月28日第61次会议发言。 ⑩郝超等编著《经济学名著指南》第43-48页,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3年版。 ⒀韩保江“深入探索民本经济的特征”,中国市场经济论坛2002年9月28日第61次会议发言。 ⒁艾思奇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第341页,人民出版社1978年9月版。 ⒂《列宁选集》第三卷第843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10月版。 ⒅朱学义“论产权理论与企业收益分配”,《中国劳动科学》1995年第11期第4页。 ⒆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江苏统计年鉴》、《浙江统计年鉴》、《徐州统计年鉴》,论文中其他未注明出处的都来源于此。 ⒇《徐州调研情况专报》2004年1月16日第4期第2页。 (21)(22)(24)(26)《徐州调研情况专报》2004年1月29日第5期第2页。 (23)《经济日报》2004年3月7日第八版。 (25)《经济日报》2004年3月7日第九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