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投资  智力资本  智力资本报酬


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  朱学义

《教育与经济》2005年第2期P41-44(被中文社会科学引文CSSCI检索)

上述论文被中文社会科学引文(CSSCI)收录

智力投资·智力资本·智本报酬

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教学院长、教授、博导    朱学义

(江苏徐州:221008)

 

[摘要] 人才智力投资是家庭及社会在培养具有智慧和能力的创新人才的过程中所花费的代价,它应该转化为智力资本,并同物质资本一样,以资本收益的方式取得投资回报——智本报酬。本文以一个22岁大学毕业的学生在教育方面的投资为例,用大量的数据确认了人才智力投资额,并建立了智力资本报酬的回报模型。

[关键词] 人才智力投资  智力资本  智本报酬

 

    所谓人才智力投资,是家庭及社会在培养具有智慧和能力的创新人才的过程中所花费的代价。这是一种未来才干的预付,应该得到一定的回报。本文就此作一些分析,并结合现实情况谈一些看法。

    一、人才智力投资的构成内容

    人才智力投资相对于整个社会来讲,就是教育投资。教育投资是用于提高人的知识技术能力和素质水平而发生的用于人的教育方面的各项开支,是智力资本价值形成的原有投资,也是人才价值确认的基本基价。从国内外情况看,用于人的教育方面各项开支包括:① 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以及学校支付的教育费用;② 学生或学生家庭支付的教育费用;③ 学生就学而放弃的劳动收入;④ 学校固定资产折旧;⑤ 教育部门享有的免税的价值;⑥ 学校放弃的出租资产而获得的租金。在这六大项目中,我国较注重第①项、第②项和第⑤项,第①②两项是教育的直接成本,也称教育实支成本,是货币的耗费,第⑤项是间接性教育投资。我国尚未考虑第③项和第⑥项教育机会成本,也未考虑第④项资本性支出的转移价值。

        1.国家社会用于学校的教育投资。这部分投资有四个概念首先要加以区别:一是“国家财政预算内教育事业费”(简称“教育事业费”),反映国家财政预算中支出的教育经常费;二是“国家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简称“预算内教育经费”),反映国家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包括教育事业费、教育基本建设投资和各部委事业费中支出的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经费三部分;三是“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它由“国家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城乡教育费附加、企业办中学支出、校办产业减免税等项目组成;四是“全国教育经费总支出”,它由“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社会捐资和集资办学经费、学费和杂费、其他教育经费等项目组成。在这四个概念中,“教育经费总支出”代表国家社会用于学校的教育投资。

    (1)国家财政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改革开放后,国家预算内财政拨款用于学校教育事业费的投资情况见下表1

从表1可见,1978~1999年,国家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逐年上升。以普通高校为例,人均教育事业费拨款由1978年的1844元上升到1999年的7021.24元,平均每年递增6.27%

一个1978年出生,1999年大学毕业的22岁的学生,国家对他的20年(从19802岁时进幼儿园开始起)的教育投资额是多少呢?如果将各年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按商品零售物价指数换算到1999年的价值水平,国家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投资共3.1万元。不同阶段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投资额见下表2

                                                            1            国家财政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情况表


年份

                人均预算内年教育事业费支出(元)

普通高校

普通中学

普通初中

普通高中

小学

普通小学

幼儿园

1978

1844.00

39.88

 

 

16.50

 

3.8

1979

1923.40

46.90

 

 

18.73

 

4.30

1980

2006.22

55.15

 

 

21.25

 

4.90

1981

2092.61

64.85

 

 

24.12

 

5.50

1982

2182.72

76.26

 

 

27.37

 

6.30

1983

2276.81

89.67

 

 

31.06

 

7.10

1984

2374.74

105.45

 

 

35.25

 

8.10

1985

2477.00

124.00

 

 

40.00

 

9.20

1986

2635.54

140.02

 

 

47.81

 

10.90

1987

2804.22

158.10

 

 

57.14

 

13.10

1988

2983.70

178.53

 

 

68.29

 

15.60

1989

3174.67

201.59

 

 

81.62

 

18.70

1990

3377.86

227.63

 

 

97.55

 

22.30

1991

3867.89

260.89

 

 

113.04

 

25.90

1992

4429.00

299.00

 

 

131.00

 

30.00

1993

4102.30

364.24

316.42

617.34

162.80

 

37.20

1994

5047.61

514.37

450.37

882.78

236.07

 

54.00

1995

5442.09

 

492.04

985.23

 

265.78

60.80

1996

5956.70

 

549.24

1088.05

 

302.54

63.14

1997

6522.91

 

591.38

1155.36

 

333.81

75.95

1998

6775.19

 

610.70

1248.30

 

370.79

91.31

1999

7201.24

 

639.60

1269.30

 

414.78

113.37


1中数据来源:①除幼儿园纵栏外,1978年、1990年数据引自《中国统计信息报》1992413日第1版,1985年、1992年数据引自《财务与会计》1994年第8期第6页,1993~1999年数据引自教育部财劳司编《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资料汇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2月版),其他年份数据按已引用数据及间隔年限的平均递增率推算;②幼儿园1996~1998年数据按《中国统计年鉴》中预算内教育经费和在校生人数计算,幼儿园1999年数据按前3年幼儿园人均经费递增率推算,幼儿园1978~1983年数据=当年小学生人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0.2288。其中:

0.2288=1996~1998幼儿园人均预算内教育经费之和÷1996~1998普通小学人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之和=(63.14+75.95+91.31)÷(302.54+333.81+370.79)。

 

                      2        国家20年中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投资现值表        单位:

 

 

幼儿园阶 

 

 

小学阶段投资

 

 

初中阶段投资

 

 

高中阶段投资

 

 

 大学阶

 段投资

1980

 16.19

1984

107.76

1990

394.53

1993

871.42

1996

 5672.67

1981

 17.95

1985

112.37

1991

439.41

1994

1023.90

1997

 6162.68

1982

 19.98

1986

126.74

1992

477.77

1995

995.43

1998

 6571.90

1983

 22.34

1987

141.15

 

 

 

 

1999

 7201.24

 

 

1988

142.38

 

 

 

 

 

 

 

 

1989

144.43

 

 

 

 

 

 

小计

 76.46

小计

774.83

小计

1311.71

小计

2890.75

小计

25608.49

各阶段(1980~1999年共205个阶段)合计30662.24

2)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以上表2数据是国家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投资现值。如果以此为基数,考虑国家预算内教育经费、城乡教育费附加、企业办中学支出、校办产业减免税等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按预算内教育经费投资占财政性教育经费总投资的比例反换算,则财政性教育经费投资现值为4.1万元。不同阶段财政性教育经费投资额见下表3

                          3        国家20年中财政性教育经费投资现值表        单位:

 

 

幼儿园阶 

 

 

小学阶段投资

 

 

初中阶段投资

 

 

高中阶段投资

 

 

 大学阶

 段投资

1980

 19.22

1984

132.17

1990

508.05

1993

1173.49

1996

 7824.84

1981

 21.48

1985

138.96

1991

590.52

1994

1360.68

1997

 8454.03

1982

 24.11

1986

157.99

1992

646.27

1995

1366.27

1998

 8531.64

1983

 27.18

1987

177.39

 

 

 

 

1999

 9424.76

 

 

1988

180.39

 

 

 

 

 

 

 

 

1989

184.49

 

 

 

 

 

 

小计

 91.99

小计

971.39

小计

1744.84

小计

3900.44

小计

34235.27

各阶段(1980~1999年共205个阶段)合计40943.93

 

    3)国家教育经费总支出。以上表3数据是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资现值。如果仍以各年人均教育事业费为基数,再考虑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社会捐资和集资办学经费、学费和杂费、其他教育经费等教育经费总投资,按预算内教育经费投资占教育经费总投资的比例反换算,则教育经费总投资现值为5.7万元。不同阶段教育经费总投资额见下表4

                         4          国家20年中教育经费总投资现值表          单位:

 

 

幼儿园阶 

 

 

小学阶段投资

 

 

初中阶段投资

 

 

高中阶段投资

 

 

 大学阶

 段投资

1980

 19.71

1984

144.50

1990

611.38

1993

1433.37

1996

10589.45

1981

 22.39

1985

154.37

1991

699.17

1994

1724.42

1997

11491.46

1982

 25.53

1986

178.34

1992

768.92

1995

1817.75

1998

12379.29

1983

 29.24

1987

203.47

 

 

 

 

1999

13895.76

 

 

1988

210.25

 

 

 

 

 

 

 

 

1989

218.49

 

 

 

 

 

 

小计

96.87

小计

1109.42

小计

2079.47

小计

4975.54

小计

48355.96

各阶段(1980~1999年共205个阶段)合计56617.26

 

通过以上计算可以看出,一个22岁毕业的大学生,国家社会给他的教育投资额现值为5.7万元。

2.家庭用于子女的教育投资。据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20002月公布的调查结果,家庭培养一个孩子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20年共需花费6.5万元,而这种花费还不包括生活消费。不同阶段的家庭教育支出见下表5

              5               不同阶段的家庭教育支出表              单位:元

教育阶段

年限

学期

每学期每人支出

各教育阶段支出

幼儿园

4

8个学期

758

6064

 

6

12个学期

548

6576

 

3

6个学期

801

4806

 

3

6个学期

1441

8646

大学以上

4

8个学期

4838

38704

     

20

40个学期

 

64796

                  表5中“每学期每人支出”数据来源于《中国信息报》2000年2月15日第1版。

 

从表15的计算结果可见,一个1999年大学毕业的22岁的学生,来自于国家社会的投资和家庭教育投资总额为12.2万元(5.7万元+6.5万元)。

3.教育机会成本的测算。教育机会成本是指一个人由于上学受教育而失去了就业机会所损失的收入,即将放弃的收入看作是上学受教育的机会成本。教育机会成本包括学生放弃的收入和该生学龄前其母亲放弃的收入两部分。这两种收入我国目前尚未有人研究,现借鉴美国的研究成果推算的教育机会成本为11.2万元。教育机会成本测算表如下(见表6):            

              6               教育机会成本测算表

       

       

教育

项目

 教育成本

(亿美元)

相关比例

 的计算

阶段投资项目

阶段投资金额()

教育机会成本()

=⑶×⑸

①家庭内(母亲放

  弃的收入)

93

/②

=6.64

幼儿园

6064

40264.96

②学龄前教育

14

 

 

 

 

③初、中等教育

 

 

 

 

 

  a.财政开支

540

 

 

 

 

  b.隐含费用

59

 

 

 

 

  c.学生放弃的收入

470

c/a=0.87

中小学

8164.43

7103.05

④高等教育

 

 

 

 

 

  d.财政开支

208

 

 

 

 

  e.隐含费用

67

 

 

 

 

  f.学生放弃的收入

278

f/d=1.34

 

48355.96

64796.99

⑤宗教教育

80

 

 

 

 

⑥军事教育

43

 

 

 

 

⑦商业培训

17

 

 

 

 

⑧联邦教育项目

7

 

 

 

 

⑨公共图书馆

10

 

 

 

 

   

1886

 

 

 

112165

6中美国数据为1972年数据,引自陈禹、谢康著《知识经济的测度理论与方法》第70页;我国幼儿园数据来自表5,和美国学龄前教育成本对应;我国中小学及大学数据来自表4,和国家社会以财政性拨款为主体的教育投资对应,其中,中小学教育投资=1109.42+2079.47+4975.54=8164.43元。

 

从表1至表6的计算结果可见,一个1999年大学毕业的22岁的学生,来自于国家社会的投资和家庭教育投资总额以及放弃的收入共计为23.4万元(5.7万元+6.5万元+11.2万元)。这个数据应该成为我们确定人才智力投资回报的基本基价。

    二、人才智力投资应转换为智力资本

人才智力投资和其他物力投资一样,是一种预付价值,应在未来的应用中作为“资本”,不断带来新的价值。所谓智力资本,我国理论界对其定义有三大观点:一是指技能、诀窍、经验及创新能力的知识资源型资本;二是指智商高、专业知识深、创新能力强的智力人才型的价值表现;三是突出高科技特征且具有独占性的全新型(新理念、诀窍、管理技术、专利技术和新成果、新产品等)、扩张型的价值资本。国外定义智力资本侧重于智力带来的竞争优势和财富。例如,英国Robin Roslennder在《管理会计》(伦敦)2000年3月刊上刊登“智力资本会计——当代管理会计之新观点”一文时引用Edvinsson对智力资本下的定义是:智力资本是对拥有知识、实践经验、组织能力、客户关系和专业技能,使公司拥有竞争优势,给公司带来巨大财富的人所确定的价值。从国内外关于智力资本的定义看,智力资本是以知识为基础的,以智能和开拓创新为特征的,给单位带来竞争优势和巨大财富的资本[1]。可见,智力资本同物力资本一样,都体现“资本”的共同特性——它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因而,人才智力投资也应转换为智力资本。

    三、智力资本的应用应获得相应报酬

人的智力投资和物力资本一样,在其使(应)用过程中要取得一定资本收益——投资报酬或投资回报,统称为“智本报酬”。人才智力投资回报包括对国家社会投资的回报和对个人投资的回报(家庭投资回报加上放弃就业收入的补偿)两个方面。前者通过受教育者就业后以“社会劳动”价值(剩余价值)的形式提供,后者以“必要劳动”(劳动工资)的形式获取。

    1.人才智力投资回报率及投资回报年限的确定。确定人才智力投资回报率和教育投资回报年限至少要考虑四大因素:一是人才智力投资回报率一般要高于物质投资回报率。因为人是生产力发展中最重要、最关键的要素,人的教育投资回报高,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二是知识更新的需要。在知识爆炸性增长的时代,据统计,人类知识在19世纪50年增长1倍,20世纪初30年增长1倍,20世纪50年代10年增长1倍,20世纪70年代5年增长1倍,20世纪80年代3年增长1倍。知识经济社会的这种状况要求劳动者不断更新知识,因而劳动者在劳动的过程中还需要花费,这种花费只能从原有教育投资收益中得到补偿。三是劳动力再生产、再发展的需要。一个大学毕业生就业后,要不了几年,他也要生孩子,培养下一代,要进行劳动力延伸、发展的教育投资。这种投资只能以他原先的投资收益作为来源。一般地说,一个大学毕业就业后6年收回他的教育投资较为理想,这时他能够有实力用于他的后代的再教育——学龄教育。四是教育投资额大回报率应该高。19998月统计数据显示,城镇就业者中,受教育程度在大学及以上的占11.9%,人均月收入980元,中专学历占12.6%,人均月收入691元,高中学历占32.8%,人均月收入664元,小学文化占1.5%,人均月收入530[2]。美国1996年对5000名企管硕士的统计表明,攻读两年期企管硕士学校的费用,总投资需要10余万美元,学位到手后,年薪可望较入校前增长63%~100%。此外,每年加薪平均可达10%[3]。可见,教育投资越多回越大已成为共识。

2.人才智力投资回报的模型及其应用。一个毕业生走进人才市场,他的人才智力投资回报额就是他上学期间国家、社会、家庭及个人等各方面的全部花费的现时价值。而他就业后以月薪或年薪的方式获得回报。每期(每月或每年)收到同等的金额,称为“年金”,未来各期的薪金都要按一定的利率(亦称作“投资报酬率”)折算为现在的价值(称“现值”)。因此,人才智力投资回报模型可借用“年金现值”公式确定。该公式如下:

V = R ×(1+i)-1 + R ×(1+i)-2 + …… + R ×(1+i)-n

      = R×[1-(1+i)-n]/i

公式中:V——年金现值;

        R——代表每期收款额(即每年工资);

        i——代表年利率(即人才智力投资报酬率);

        n——代表期数(即收回教育投资的年数)。

    1)在人才智力投资报酬率一定的条件下计算收回教育投资的年数。上述公式改变如下:

1+i)-n  = 1-V/R×i

以大学本科毕业生平均月薪1900元(年薪为22800元)为例,如果他毕业后想收回他的家庭教育投资75000元,同时得到10%的年投资报酬率,则需要4. 18536308年(4年67.7天)。计算过程如下

(1+10%)-n = 1-75000÷22800×10% 。计算结果,n=4.185363(年)≈4.2年。

同理,如果这个大学本科毕业生毕业后想收回国家、社会、家庭全部教育投资122000元,同时得到10%的年投资报酬率,则需要8.035936年(8年13.1天);如果这个大学本科毕业生毕业后想收回国家、社会、家庭全部教育投资以及放弃的收入234000元,同时得到8%的年投资报酬率,则需要22.36年(22年131.4天)。

    2)在收回教育投资的年数一定的条件下计算人才智力投资报酬率。仍利用V = R×[1-(1+i)-n]/i公式计算。

如果这个大学本科毕业生毕业后想在6年内收回家庭教育投资75000元,则他得到的年投资报酬率为20.44%。计算过程如下:

75000=22800×{[1-(1+i)-6]/i} ,计算结果,年投资报酬率i=20.44%

同理,如果这个大学本科毕业生毕业后想在6内收回国家、社会、家庭全部教育投资122000元,则他得到的年投资报酬率为3.373%如果这个大学本科毕业生毕业后想在12年内收回国家、社会、家庭全部教育投资以及放弃的收入234000元,则他得到的年投资报酬率2.49%

以上人才智力投资回报情况计算结果列表如下(见表7):

       7      大学毕业生就业后收回教育投资的年限、报酬率表       单位:元


             

月工资

年工资

利率

收回家庭投资

收回国家社会投资

收回全部投资

收回投资年限

1900

22800

10%

75000

 

 

4.185363年

1900

22800

20.44%

75000

 

 

6年

1900

22800

3.37%

 

122000

 

6年

1900

22800

10%

 

122000

 

8.035936年

1900

22800

8%

 

 

234000

22.36年

1900

22800

2.49%

 

 

234000

12年

 


    四、人的智力资本初始报酬的确定

人的智力资本初始报酬应该由人才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西方劳动经济学在阐述劳动力供求关系时认为,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在一定条件下应该平衡。如果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则劳动力就显得过剩;反之,就显得短缺。在完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受到劳动力价格的调节。当劳动力价格持续上涨时,供给量增加,但需求量减少,最后会使供给量超过需求量,进而导致劳动力价格下降;当劳动力价格持续下降时,需求量增加,但供给量减少,最后会使需求量超过供给量,进而导致劳动力价格上升。结合我国目前毕业生就业市场看,短线专业人才短缺,需求量超过供给量,人才价格相应要高,投资回报相应要高些,正如目前人才市场上计算机软件人才、网络人才年薪比一般人才高一样。而长线专业人才过剩,供给量超过需求量,人才价格相应要低,投资回报要低些。

人的智力资本初始报酬在人才市场中主要由人的知识含量决定。上海人才市场调查信息显示:2000应届毕业生平均月薪为,博士3000元(2000元到8000元),硕士2500元(1200元到7000元),本科1900元(800元到4000元),大专1400元(800元到3000元),中专1100元(600元到2000元)7000元)[4]。珠海市劳动局2000年制定了该市85个职位的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其中,新毕业人员中,博士高位年薪80000元(月薪6667元),最低的高中及以下人员其低位年薪5400元(月薪450元)[5]。这一事实告诉我们,人才智力投资的回报是以人的知识水平为基础的。

必须指出,当人才进入就业单位后,人才智力资本报酬的确定,取决于智力人才的突出贡献。

 

Intelligent Investment, Intelligent Capital and Return on Intelligent Capital

Zhu xueyi

School of Management,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Xuzhou, Jiangsu, 221008

 

[Abstract] The intelligent investment on the talented person refers to the cost, which is spent both in families and society in cultivating talented person with wisdom and capability of innovation. Just like those physical capitals, it should be transformed into intelligent capital, by means of capital gain, which can also earn returns——return on intelligent capital. In this article the educational investment on a 22-year-old graduate student is used as an example. Plenty of data is applied in calculating the number of intelligent investment, while a model of return on intelligent capital is created.

[Key Words ] Intelligent Investment on Talented Person, Intelligent Capital, Return on Intelligent Capital

 

注释:

[1]朱学义,黄元元.我国智力资本会计应用初探.会计研究,2004,(8):61-64.

[2]本报讯.学历高收入高.中国信息报.2000-2-2(1).

[3]孙小明.教育理财让“智本”增值.中国财经报.2000-2-16(1).

[4]宋明.上海人才薪酬清单.中国信息报,2000-5-26(6).

[5]本报讯.珠海市劳动局制定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中国信息报.2000-9-9(1).

 


本文为江苏省财政厅、教育厅立项课题和中国矿业大学立项课题(OJ2337)的部分成果

朱学义(1953- ),男,本科学士(硕研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会计理论及应用,资本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