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教学名师朱学义
浴火重生,谱写人生篇章
——记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朱学义教授
简介:朱学义,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会计学会理事、中国会计教授会理事、徐州市总会计师协会副会长、徐州市审计学会副会长、徐州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等。1989年9月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990年12月获煤炭部“优秀青年知识分子”称号,1992年10月开始终身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6月被中国会计学界公认为“会计名家”,1998年7月被评为江苏省“优秀研究生教师”,2000年12月被评为煤炭行业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004年12月被评为中国矿业大学首届“教学名师”,2006年1月获江苏省十大“杰出会计工作者”称号,2007年2月被列为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经济学“优秀学者”。
破格晋升,谱写篇章
两次破格晋升,可以说是朱教授创下的两个神话。1991年3月朱学义教授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并获硕士生导师资格,1994年1月再次破格晋升为教授,此后又获博士生导师资格。别人身上的两个“坎”对朱教授却显得异常顺利。然而顺利并不意味着轻松,不代表简单,破格晋升的背后究竟有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1971年高中毕业的朱教授回乡务农,成为一名地道的农民。艰苦的生活没有消磨掉他的意志,反而使他更加坚定了对理想的追求。朱教授坦言,走过那个时代那段岁月,以后的日子无论再经力什么困难他都不再觉得苦。在农村,朱教授干过文艺宣传工作,当过通讯员,还做过三年的中学教师,这些经历练就了他扎实的文学功底,为他以后从事教育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之后,朱教授凭借自身的刻苦努力考上了大学,经过几年的大学文化的熏陶,他不仅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功底,而且养成了勤于思考的好习惯,这一切为他日后在教学和科研到路上的成功准备了条件。
朱教授是个有目标有计划的人。1988年晋升为讲师之后,他给自己制定了切合自身实际的发展规划,并严格的加以贯彻实施。为完成任务,他把自己的时间排得满满的,假期也不例外,甚至定下过三天一篇论文的写作计划。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朱教授辛勤的汗水换回了丰硕的成果。1989年1月到2007年4月,朱学义教授在《会计研究》、《投资研究》、《中国劳动科学》、《财务与会计》等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248篇,其中核心刊物126篇,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152篇。朱学义教授还公开出版《通用会计学》、《财务会计学》、《会计实务训练与考核》(第1、2版)、《资金会计学》、《财务分析》、《中级财务会计》(第1、2、3版)、《高级会计学》、《基础会计学》、《责任会计应用研究》(第1、2版)《矿产资源有偿开采研究》以及 《矿产资源权益理论与应用研究》等教材、专著共11部,亲自撰写了241万字。
教学工作是本分,学科发展是重心
提到教学工作,朱教授强调,“教学工作是我的本职工作,抓好教学是在尽我的本分。”由于工作积极、成绩显著,朱教授在1989年9月获得“全国优秀教师”称号,2004年12月又被评为中国矿业大学首届“教学名师”。近几年来,朱教授主要承担本科的《中级财务会计》、《责任会计应用》、《会计专题》、《财务分析学》等课程的讲授。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他深入浅出的课程讲解、幽默风趣的语言,受到广大同学的喜欢。
朱教授授课有自己独特的方法。他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关注市场上的人才需求变化,并以此为导向制定学生的培养计划。朱教授说:“很多大的集团公司来矿大要管理学院的学生就是因为我们的学生有能力,上手快”。而这同时也是对朱教授人才培养方案的肯定。
在谈到我校本科教育时,朱教授认为“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是很好的”。他引用我校毕业生在社会工作中所取得认可作了说明,但是他并没有停留在这一层面上自足,而是深刻地认识到了国内与国外在本科教学上存在的差距,认识到了学校在教学与管理体制上依旧存在的不足。对此,朱教授以实行学分制为例,详细地谈了自己对学分制的看法。在他看来,培养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需求的学生离不开“完全学分制”的实施,而“完全学分制”并不简单等同于学分制。朱教授强调了 “完全学分制”的内涵:第一,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以构建符合自身的知识体系,教师充分发挥引导功能;第二,学校开设的课程向所有学生开放,以划卡的形式由学生自主选修;这样一种教学模式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从而为学生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朱教授感到,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高校实行“完全学分制”还要积极努力,但是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种适应社会需要、适应学生自身发展的教学制度会变为现实。
作为学院领导,除了主持好学院日常教学工作之外,朱教授在学科建设上也投注了很大的精力。2002年12月,朱教授担任的《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建设项目获江苏省一类优秀课程,排名第三;2002年12月,《财务分析》课程被评为江苏省研究生优秀课程,排名第一;2006年1月,以朱学义教授为会计学科首席带头人的中国矿业大学会计学专业获“省级品牌专业”称号。
见缝插针,自成体系
朱教授不但在教学上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在社会工作方面也可谓硕果累累。在担任管理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的同时,朱教授还兼任着中国会计学会理事、中国会计教授会理事、北京亚太华夏财务会计研究中心研究员、江苏省会计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徐州市会计学会副会长、徐州市总会计师协会副会长、江苏万邦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徐州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徐州工程学院客座教授、淮海工学院客座教授、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兼职教授、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兼职教授等职务。
当问及怎样协调教学、科研工作与其他社会事务时,朱教授提出了“见缝插针”这一方法,在忙碌中挤兑时间来处理繁杂的事务。朱教授说,他把所担任的社会工作看作是自身工作的组成部分,是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与交际面的桥梁;但同时,他也强调必须摆正社会事务与教学之间的关系,他说,“教学是根本的、第一位的”,教师始终要以教学为根本。
吾生有涯,学海无涯
终身学习是时代的需要,是发展的需要,是新的社会形势对人们提出的新的挑战。年过半百的朱教授非但不把这种要求当作负担,反而以积极的心态、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对新知识追求中去。他时刻关注学科前沿,注重从各种渠道获取对学科、对学生、对自身发展有用的信息。他很乐于接受新事物,自学了计算机应用和网络知识,建立了自己的网站,管理自己的博客,利用网络实现与时代、与社会的同步。这种终生学习的理念,让朱教授不断地进步,不断地完善自我。
除了学习理念,朱教授对待学习的态度也值得大家学习。采访中,我们问到他对大学英语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等课程的态度,他说掌握一门或几门外语是当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所以当代大学生应该利用在校机会掌握好这门外语技能,为以后的发展添砖加瓦。哲学使人睿智,在谈到哲学时朱教授倡导广大的大学生应该爱哲学、学哲学、用哲学。他说,他本人就很喜欢哲学,不是单纯的喜欢,他还经常把哲学知识跟自己的专业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运用到实际的工作和学习中,使自己的工作和学习更具科学性、哲理性和逻辑性。
算三笔账,心存感恩
1997年,在新生入学典礼上,朱教授作为教师代表发言。发言中他一改过去教师代表的讲话模式,引导学生算三笔账:每位学生从上幼儿园开始到大学毕业,家庭投资了多少钱,国家和社会投资了多少钱,由于上学我们又放弃了多少收入?三项相加构成了每位学生的智力投资总额。这项工作在管理学院的全面开展是在2005年的9月,他通过引导学生计算上大学的成本,使大学生更加珍惜大学生活,这一新颖的模式在全校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采访中,朱教授说他这样做是想利用数据说明问题,尤其是收费制度改革之后,大学学费数额增大,广大学生更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通过算账这种方式,可以很直观形象的让大学生看到自己的学习机会得来不易,进而引导他们树立感谢父母师长,感谢国家,回报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对于学生,朱教授认为“学生应以学习为主体,以全面发展为目标”,在搞好学业的基础上还要尽可能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学校内的社团活动,锻炼自身的组织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一专多能”、“一肩多担”的全方位人才,以适应未来社会的要求。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面对现在所取得的成绩和荣誉,朱教授显得很淡然,但在这份淡然的背后,我们看到的却是另一种对生命的激情。他说:“我的目的只是干工作、干事业、干学术,荣誉是党、是国家、是社会对我的认可,而不是我的追求,人不该只为名利而活。”这发自内心的直白,不仅是朱教授对事业执着追求的表现,更显示了他渴望为社会、为神圣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精力的精神。
虽已年过半百,但朱教授依然斗志昂扬,满怀信心地规划着自己的未来。首先,在今后一段时期里朱教授打算对他所发表的247篇学术论文进行整理与归纳。其次,身为学院领导,朱教授着力于培养一支年轻的教师队伍,来传承管理学院的优良的教学传统,把学院的教学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再次,虽然在学科建设中已取得相当高的成就,但朱教授仍然表示要继续致力于会计学科的建设,争取把中国矿业大学的会计专业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