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学义论智力投资教育的创新
朱学义、胡琼、董靖、樊世清、于泽、黄国良“ 论大学生智力投资教育的创新”,
《高校教育管理》2007年第3期P63-P66
论大学生智力投资教育的创新
朱学义,胡
琼,董
靖,樊世清,于泽,黄国良
(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江苏徐州:221008)
[摘要]
要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就必须创新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在大学生中开展“智力投资教育活动”就是一种创新教育,它让大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计算他本人的“智力投资额”,从而以真情回报父母、回报国家、回报社会,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
智力投资;教育投资;智力投资教育;教育机会成本;感恩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81(2007)03-0063-04
一、“智力投资教育”的内容
所谓智力投资,是家庭及社会在培养具有智慧和能力的创新人才的过程中所花费的代价,不包括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生活消费支出[1]。对于整个社会来讲,智力投资是一种教育投资。教育投资是用于提高人的知识技术能力和素质水平而发生的用于人的教育方面的各项开支。从国内外情况看,用于人的教育方面的各项开支包括六大内容:①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以及学校支付的教育费用;②学生或学生家庭支付的教育费用;③学生就学而放弃的劳动收入;④学校固定资产折旧;⑤教育部门享有的免税的价值;⑥学校放弃的出租资产而获得的租金。
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智力投资教育”的时候,结合我国现实,将“智力投资”的内容界定为三大类:一是国家社会用于学校的教育投资。包括国家财政预算内教育事业费(简称“教育事业费”)、教育基本建设投资、各部委事业费中支出的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经费、城乡教育费附加、企业办学校支出、校办产业减免税、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社会捐资和集资办学经费和其他教育经费。二是家庭用于子女的教育投资。包括家庭给子女购买图书资料、交纳学费和杂费、支付家教辅导费、支付其他特殊(长)培养费等,但不包括子女的各种生活消费。三是受教育者的教育机会成本。是指一个人由于上学受教育而失去了就业机会所损失的收入,即将放弃的收入看作是上学受教育的机会成本。教育机会成本包括学生放弃的收入和该生学龄前其母亲放弃的收入两部分。
所谓智力投资教育,是通过指导、引导学生计算家庭、国家及社会在培养具有智慧和能
收稿日期:2007-01-28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立项课题(271#);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JS097)的部分成果
作者简介:朱学义(1953- ),男,江苏通州人,教授,博导,从事会计理论及应用与资本运作研究。
胡琼(1957- ),男,安徽舒城人,副教授,从事科技与教育管理研究。
力的创新人才的过程中所花费的智力投资总额,来教育学生树立成才意识、提高综合素质、
立足创新创造,最终能够感恩父母师长、感恩国家、感恩社会,以实际行动回报长辈、回报国家、回报社会的活动。智力投资教育的核心是让学生“算账”——算智力投资总额账,并由此为主题来开展转变人们思想观念的教育活动。
二、智力投资教育活动的开展
(一)用教育发展规模数据对学生进行“智力投资环境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以高等教育为例,197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598所,2005年发展为1792所,平均每年递增4.1%;198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28.1万人(这里未选用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的头三年的扩招人数),2005年招生规模达到504.5万人,平均每年递增12.2%;197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85.6万人,2005年为1561.8万人,平均每年递增11.4%;1980年高中升学率(即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数与高中毕业生的比例)为10.5%(此处未用1977~1979年恢复高考制度在文化大革命停止招考的往年多届高中生毕业人数),2005年为76.3%①,平均每年递增长率8.3%。
从以上一系数据中可得出一个总的结论来教育学生:如果国家和社会不大力扩展大学招生规模,就大学招生人数而言,2005年招生504.5万人是1980年28.1万人的18倍,高中升学率由1980年的10.5%提高到76.3%,那么,我们已经入学的大学生中会有86%[(76.3%-10.5%)÷76.3%]的学生不能上大学。他们现在都在为就业而辛劳,有的可能在外打工,有的可能在当农民,也有的可能在创业,也可能有相当一部分人无职业……
(二)引导学生计算国家财政预算内生均教育经费拨款现值
国家财政每年要对各类学校按在校学生数进行教育经费拨款,称“预算内教育经费”或“国家财政预算内生均教育经费拨款”。由于我国的物价在不断上涨,应将历年的国家拨款按“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折算为现在的价值(称现值)。一个1984年出生、1986年进幼儿园到2005年22岁大学毕业的学生(仅20年学龄),他在上幼儿园时(1986-1989),国家对幼儿园的生均拨款分别是:10.94元、13.07元、15.62元、18.67元,按“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折算为2005年(现值)的价值分别是:37.55元、41.25元、40.41元、41.99元;他在上小学时(1990-1995),国家对小学的生均拨款分别是:97.55元、113.00元、131.00元、162.80元、236.10元、265.80元,按“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折算为2005年(现值)的价值分别是:216.54元、238.24元、254.76元、276.01元、322.55元、310.09元;他在上中学时(1996-2001),国家对中学的生均拨款分别是:549.24元、591.38元、610.65元、1269.31元、1789.59元、1958.77元,按“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折算为2005年(现值)的价值分别是:591.66元、619.76元、645.07元、1359.96元、1909.67元、2075.62元;他在上大学时(2002-2005),国家对大学的生均拨款分别是:8018.35元、7283.19元、6981.54元、6800.00元(该2005年数据为预计数),按“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折算为2005年(现值)的价值分别是:8565.30元、7687.99元、7092.95元、6799.72元。
将2005年22岁毕业的大学生各阶段国家进行的生均拨款总额进行相加,其国家财政预算内生均教育经费拨款总额为36916.59元,折算为现值是39127.10元。
(三)引导学生计算国家社会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现值
以上“国家财政预算内生均教育经费”拨款加上生均“城乡教育费附加”、“企业办学校支出”、“校办产业减免税”、“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社会捐资和集资办学经费”、“其他教育经费”,就构成了“国家社会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的主体。因此,还要将国家财政预算内生均教育经费拨款现值换算为国家社会人均教育经费支出现值,设换算系数为k,那么:
k=
一定期内全国教育经费总支出-学费和杂费
一定期内国家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
1991~2004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支出累计为44535亿元,扣除学生自己交纳的学费和杂费6663亿元后,为37872亿元,其中,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累计为24770亿元,计算的换算系数为1.53(37872/24770)。则一个1984年出生,2005年大学毕业的22岁的学生,国家及社会对他进行的教育投资总额为59864.46元(39127.10×1.53),即6万元。
(四)引导学生计算教育机会成本
教育机会成本的计算我国尚无公认的成果。但有两种方法可供选择:一是采用“同龄人收入调查法”。即让学生本人调查他的同龄人因不能上学而挣得的收入。二是采用“马克卢普信息经济测度法”[2]。奥地利经济学家弗里茨·马克卢普(Fritz Machlup)1962年建立了信息经济测度理论和测度体系,1980年前后进行了改进。他对教育机会成本的测定以美国1972年教育成本的数据为例得出了教育花费与放弃收入的比例分别是:美国“学龄前”阶段母亲放弃的收入与学龄前教育成本的比例系数为6.64,初、中等教育阶段学生放弃的收入与美国初、中等教育的财政开支的比例系数为0.87,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放弃的收入与美国高等教育的财政开支的比例系数为1.34。将这三大系数分别乘以我国幼儿园、中小学、大学的教育投资额,得出的教育机会成本。根据上述计算,我国幼儿园、中小学、大学的教育投资额分别是6064元(该数据来源于《中国信息报》2000年2月15日第1版)、7775.19元(上述中小学生均教育投资额相加总额=97.55+113+131+162.8+236.1+265.8+549.24+591.38+610.65
+1269.31+1789.59+1958.77=7775.19)、29083.08元(上述大生均教育投资额相加总额=8018.35
+7283.19 +6981.54 +6800.00 =29083.08),将其分别乘以6.64、0.87、1.34后得到40265元、
6764元、38971元,总计教育机会成本为86000元,近9万元。
(五)引导大学生计算家庭花费的教育投资
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要求每位大学生向父母调查家庭用于他本人自出生以来各年度在教育方面的全部支出,不包括生活消费支出。然后再按居民消费品物价指数换算到大学毕业时的现值水平。要据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2000年2月公布的调查结果,家庭培养一个孩子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20年共需花费6.5万元(2000年的现值水平),而这种花费还不包括生活消费支出[2]
通过以上计算,每一个2005年毕业的大学生都有一个“智力投资总额”,一般为21.1万元,其中,国家社会智力投资为6万元,家庭智力投资为6.5万元、教育机会成本为8.6万元。大学生从这些数据中深刻认识到,他们毕业走向社会,不仅要感恩父母师长,更要感恩国家,感恩社会[3]。这种“感恩”,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还包括精神上的,即在精神上通过情感交流、言表意达实现情系人民、情系社会、情系国家的感恩回报[4]。
(六)引导大学生计算大学阶段每节课的教育投资额
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要求每位大学生将大学阶段的“国家社会的智力投资”、“家庭智力投资”和“教育机会成本”进行相加,计算出大学阶段的智力投资额,再除以大学阶段的计划学时,得出每节课的智力投资额。
(七)举行“智力投资分析报告会”让学生现自己教育自己
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以大学四年级即将完成大学阶段学习的学生为例,在全院开展了“智力投资分析报告会”。报告会的报告内容和形式有五条:一是要求每位学生按上述方法计算出他本人的全部智力投资数额;二是将其中大学阶段的智力投资额单独列出,计算出大学阶段每节课的“智力投资成本”;三是计算智力投资回收期和回报率;四是通过智力投资教育活动的开展取得的收获;五是报告形式既要提供纸质报告,又要做出多媒体课件或幻灯片在全班同学中展示。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2005-2006学年第一学期举行的“智力投资分析报告会”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农村和城市的学生智力投资数额是不一样的。例如,出生在山东农村的会计02-1班吴丹舟同学计算出他本人的智力投资数额为21.3万元(国家社会投资6.9万元、家庭投资3.2万元、教育机会成本11.2万元),其中,大学四年教育投资总额为121312.88元,每节课的智力投资成本为43.33元。来自湖北省武穴市的会计02-2班张国珍同学计算出他本人的智力投资数额为25.4万元[5](国家社会投资9.1万元、家庭投资6.3万元、教育机会成本10.1万元),其中,大学四年教育投资总额为157125.22元,每节课的智力投资成本为56.12元。张国珍同学的教育机会成本计算更切实际。她上学更不容易,是她弟弟放弃上学机会而到广州打工供她交学费,这为她计算教育机会成本提供了直接的依据。
更有意义的是,来自江苏省苏州市的会计02-6班戴鹰同学“从十多年前的学费收据谈起”的报告。她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全班同学展示了她至今保留在身边的上小学的三张学费收据(1990年2月9日学费收据14元、1993年9月14日学费收据66元、1994年2月24日学费收据12元)。那是她爸爸所谓的“借据”。一旦孩子不珍惜学习,不好好学习,她爸爸要求她长大后“偿还”父母的教育支出。而戴鹰同学很争气,考上了中国矿业大学,她爸爸将“借债”一笔勾销。在中国矿业大学开展“智力投资教育活动”时,她爸爸将学费收据全部交给了戴鹰,不仅让她自己留个纪念,而且要以此对大家进行教育有个依据,并夸奖中国矿业大学所搞的智力投资教育活动反映了他们的心声。可见,智力投资创新教育活动不仅有良好的教育效果,而且有良好的社会效果。[6]
三、开展智力投资教育活动取得的效果
(一)大学生提高了感恩层次,增强了责任感
以前,大学生普遍认为,他们大学毕业就是感谢父母的培养。通过智力投资构成分析,他们从自己切切实实的数据中得出的结论是:在父母供他们上学的同时,国家社会也对他们进行了相应的投资。如上述一般数据表明,国家社会对他们的教育投资是6万元,家庭教育投资是6.5万元。中国矿业大学会计02级学生计算的国家社会对他们的教育投资数据是家庭教育投资的1.1至1.5倍(如上述张国珍同学计算的国家社会教育投资是9.1万元,家庭智力投资6.3万元,,两者之比为1.4),他们感谢的重要主体不仅是他们的父母,而且是国家和社会,并表示,要努力学好文化知识回报国家、回报社会、回报人民、回报父母。
(二)大学生认清了课时单价,增强了紧迫感
通过举行“智力投资分析报告会”,每一位学生都计算出大学期间的单位课时代价,少的每节课为43元,多的为60多元。有的同学感慨地说:“如果不好好珍惜每一节课的时间搞好学习,甚至淘课,这是自己最大的损失,不仅对不起老师、父母,更对不起国家和社会”。
中国矿业大学三年级学生吴碧波通过“算账”后说:“如果不好好读书,算下来在大学里浪费一节课就等于丢掉了58元,这个数目让我感觉太沉重。”算过账的吴碧波突然明白了自身的价值,大学生活的目标也更加清晰[5]。
(三)大学生训练了操作技能,提高了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在“智力投资教育”活动中,由于每一位学生都要计算自己的智力投资额、智力投资回报期,智力投资回报率(报酬率)、单位课时代价,他们在计算过程中不仅受到教育,还学会了“现值折算”、“成本计算”、“投资模型”等技术方法的应用,大四的学生还要求亲自查阅数据,这都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四)大学生把握了自身价值,奠定了人才市场就业价格底线
大学生通过“智力投资总额”的计算,明确了自身的价值。他们将自身价值作为一种“智力资本”[7]。当他们进入人才市场就业时,他们每人都确定了智力资本在未来的“回报额”——年工资底线。虽然,在现代社会里,人才市场价值受人才市场供求关系影响而波动。但不管人才市场供求关系如何变化,人才智力投资总额总是构成了人才市场价值的基础[8]。因此,开展智力投资教育活动,有助于把握市场人才价格的底线,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合理决策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朱学义.智力投资 智力资本 智力资本报酬[J].教育与经济.2005(2):41-44
[2]朱学义.智力投资分析[J].会计之友.2006(2):4-7
[3]朱学义、胡琼,等.论高校“三位一体”的感恩教育——一种创新的智力投资教育[J].煤炭高等教育.2006(3):93-95
[4]朱学义,侯德伟,胡琼,等.论高校“情感互动”的感恩教育——一种创新的智力投资教育[J].煤炭高等教育.2006(5):83-85
[5]叶莎莎.大学生你应该感谢谁[Z].中国教育报.2006-01-15日(3)
[6]朱学义,胡琼,董靖,等.论智力投资教育的思想性、经济性和社会性[j].高等教育研究.2006(3):6-13
[7]朱学义,黄元元.我国智力资本会计应用初探.会计研究,2004,(8):61-64
[8]朱学义.论智力投资效应[J].煤炭经济研究.2006(11):11-15
On
intellectual investment as education innovation*
ZHU
Xuyi, HU Qiong, DONG Jing,FAN Shiqing, YU Ze,HUANG Guoliang
(School
of management,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Xuzhou, Jiangsu,
221008)
Abstract:
For improving the effect of thinking education, we should innovate in the
content and form of education. It is a education innovation that carrying on the
movement of intellectual investment education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It let
university students calculate their intellectual investment according to their
personal circumstance. Let them would reciprocate by activities to feel grateful
parents and teachers, country and society in the future and strengthen their
responsibility to society.
Key
words:
Intellectual investment, Intellectual investment education, Education creation,
Wisdom education, Education gratitude